欢迎光临牙克石市中蒙医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争先创优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文化的价值
·中蒙医院便民服务措施
地理位置
公交线路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就医流程
院内分布
预约挂号
医疗设备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
 
发布时间:2010-10-18 01:00:08 所属分类:争先创优 点击次数:813
柳长华《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公众健康的选择》

  日期:2010年07月19日

  时间:15:00—17:30

  地点:珠海市图书馆一楼综合报告厅

  主讲:柳长华

  主题: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公众健康的选择

  主持:殷亚敏

  主持人殷亚敏:尊敬的各位市民朋友,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顶着炎炎夏日如期来到珠海文化大讲堂,今天是珠海文化大讲堂124期讲座现场,珠海文化大讲堂是由华发股份特约赞助。

  非常有幸,今天中午已经先和柳长华教授聊了会儿天,给我的感受是听柳长华教授讲话是一种享受,首先是声音的好,好得让这个做主持人的都感到很嫉妒,是一种充满金属的质感。然后他讲故事、讲中国文化、讲中医深入浅出。比如他给我们讲,骨头折了,接骨的时候中医要把它稍微错一点位,为什么?中医熬药为什么要用砂锅,要让这种药香漂满整个屋子?比如说吃阿胶为什么从3岁吃到100岁都不会有一点点的副作用?听过他讲的这些故事和道理,你就会对于中国的文化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听柳长华教授讲话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成仙”了。我们经常神仙神仙,成仙容易成神难。因为柳教授说,仙不是虚无缥缈的,能够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呼吸于天地之间就能够成仙。而遵守中国中医理论和方法就是一条健康养生之路,就是成仙之路。下面让我们有请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柳长华教授开讲《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公众健康的选择》,有请!

  柳长华:(前数分钟未开麦克风,听不到声音,无法记录)。

  一、什么是文化?

  文的本义是纹理、花纹。

  文字最初称为“文”,是模仿各种事物的轮廓画成图形,犹如花纹,所以叫做“文”。

  在公元前3000年前,我们2000年到3000年的时候,中国人就发明了桑蚕织衣,而且把衣服能够织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能够穿着丝织衣服的人是高层次的人,那称为“华”,所以我们叫“华人”,这个来源就是从这里来的。大家知道原来我们中国人都是贵族的后代,这部分人最早聚集在现在山西的南部运城、靠近山西的华山、山东的一部分,以那时候为核心这一部分人称为华人。比如说《左传·定公十年》杜注:“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以我们又称华夏华夏,第一中国人讲礼仪,第二中国人穿的衣服非常漂亮,所以叫做“华夏”。

  “化”的本意是变化、教化的意思。你想一类人群,一个地域,服色美者则有礼仪,具有优越之德,为人们所仰慕。比如说《易经》说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个很有意思,穿漂亮衣服就能治理天下。《易经》还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看你穿着的衣服,这些人可以教化天下的。

  《论语》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什么意思呢?他说周朝是上承夏商两代的礼仪,文化非常的丰富,孔子感叹说我的主张就是按照周代的利益来的。

  有了文化,就可以变鄙薄为文明,这就是汉民族文化一词的内涵,也就是说汉民族文化的内涵,有一点动词的这样内涵在里边。这个内涵到今天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传统今天没有改变,我们不能说我们看了很多学者谈文化的概念的时候说人类文明的总和等等,我看作为我们来说在理解的时候,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内涵也应该按照民族的内涵去理解。

  大家知道就是看大家穿衣服就可以看出人的精神面貌,在中国人尤为重要,中国的古代什么官员穿什么衣服,等级森严从衣服上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特别的关注人的服饰。所以说文化是有某个民族所认同的文化,由这种文化而构成传统,并代代相传。因此,文化和传统是民族的,不能不分民族笼统的谈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民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文化也没有大小之分。甚至有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也是有文化的,你不能说他们不文明。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们今天看是否还有56个文化尚存,这是值得我们所要考虑的事情。所以说作为一种民族的文化,为这个民族所认同。

  PPT 这是孔子的一个像。

  我们今天大家知道,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首先提出要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大家知道在当时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所有人对文化的繁荣发展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繁荣的是什么文化?发展的是什么文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提出来是民族文化。

  所以我们咱们第一个为文化有这样一个理解。

  二、中医文化是什么?

  我们近百年以来一说到中医的历史,就会说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发明的,其实这是西方人的史学观,还可以进一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

  中华民族崇拜自然,对自然的现象和物性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的观察。我举个例子,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个物品就是阿胶。他们阿胶的同志也是这样写自己的历史,说阿胶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我说这个很难理解,我不知道是什么劳动人民可以创造出用乌驴皮、地下400米积水(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地下河水我们叫地水)然后用桑柴火去锻炼它。这是文化达到一定的程度,人们对乌驴皮、地水、桑柴火有了一定的认识,创造出来的,这是文化的创造物。这种创造物适应了这个民族的文化,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沿用到今天,所以乌驴皮是黑色可以下行入肾的,用很深的地下水乃至阴之水,阴气有往上的力量。在《水经注》上解释至阴之水起性甚急。一个往下一个往上,用桑柴火锻炼出来,这是一种智慧的创造。

  我们看中医的历史,都可以找到早期创造的人物代表,比如说相传太昊伏羲氏创制九针创造的针灸,发明了用针灸治疗疾病,还有砭石也是伏羲氏发明的。伏羲氏是中国历史上相传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时期的人物。炎帝神农氏发明了用药物治疗疾病,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轩辕氏创造了生命与疾病的认识知识。我们今天有《神农本草经》,有《黄帝内经》。

  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同时炎黄还是中医药的创造者。伏羲氏主要是在我们国家的东部地区,历史上过去叫东方,就是山东、河北、河南的一部分、山西一部分,“针灸砭石从东边来”。用药物治病主要从西方来,就是陕西、湖北、甘肃、河南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的导引、按摩从中央出,就是现在湖北、河南这一部分的中原地区。

  这种不同的医学是地域性的在早期。而且这种地域性的延续,我们今天几乎是把握不住这个历史,但是我想大致它的延续性在相当长,在2000—1000年很长的一段时间是相对独立。到了周以后,特别是战国,各种文化开始融合,特别是战国时期,开始融合。

  这就给我们马上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用针灸治病,看医生,推拿按摩吃药,原来在历史上都是最早的产生和使用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说针灸就是治腰腿疼痛、半身不遂、中风等等。推拿就是治个别的经脉这样的疾病。不是的,早期这些不同的医学,这些门类是什么病都能治的,但是后来越来越多都是失传淡忘了,失传的东西非常多。砭石是失传很早的,唐代颜师古(人名)写注《史记》的时候已经说砭石今已不传,

  这个画(PPT)很有意思。在《山海经》中根据历史的记载神农是一个牛首人身的这么一个神话的代表,但是神农的时代是一个农耕时代的国家。

  下面的PPT是一个黄帝像。

  从伏羲氏发明了针灸,后面还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任务就是扁鹊,他是一个诊脉的创建者,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面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大家可以看这个图,这是出土的汉代的,扁鹊是一个人首鸟身的拿针给人治病,很有趣。山东这个地方的人,是一个鸟图腾的民族,我们今天说汉民族汉民族,同而论之。其实以前是不同的,山东人是一个崇拜鸟的鸟图腾的民族,所以把这些人物神化了像鸟一样的一个人首鸟身,这个非常有趣。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伊尹,是商代初期的一个大臣,他是药液的创造者就是老百姓说的“汤头”,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汤剂。这很了不得,我们今天做菜,调和五味、喝的酿酒,都是他发明的。也就是说公元前1700年的时期我们中国人有这么一个代表人物用“方”治疗疾病,很了不起。

  到了东汉的张仲景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创造者,辨证施治是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已经晚到东汉时期了。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好了,大家知道这样一个历史,我们创造了不同的医学。我们来看,问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样一种医学是怎样看待生命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西医学认为生命是物质的,由蛋白质构成的,这是现代医学、西方医学。

  中华民族或是中医认为生命是怎么认识的呢?我们认为生命的发生是天地合气,比如说《灵枢》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我们认为生命是天地和气产生的,换句话说我们汉族认为生命是“形”和“神”合成的,不光是形,最重要的是神。人的生命产生于自然的话,很自然的我们中国人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一种宇宙观。人是生长于天地之间的,有这种宇宙观必然衍生出来一种观象的方法来认识,观察自然界的万象认识人的生命。

  阴阳是最大的象,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天地、日月都是最大的,阴阳是最大的象。阴阳这是用来说明物的性质的,五行说明象与象之间的关系的。过去我们说阴阳五行是迷信的,是机械的,其实没有这么复杂,就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而已。

  用这种方法来认识生命,人的脏腑、形体、精神、气血都具有阴阳的属性,均可以用五行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统统具有五行阴阳的属性,都具有自然的属性的象,来源于对于自然的观察,所以产生一种自然的属性。

  今天大家说要找经络,国家立项研究经络的实质是什么,结果研究了很多年找不到。我说你们不用找了,你一万年以后也找不到,没有。没有怎么可以治病呢?经络也是一种象,地有12经水,人有12经脉,这些不迷信,这说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命具有自然属性的生命,和自然是息息相通的。

疾病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们说人的生命产生于自然,和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的万象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破坏了就成为致病的因素。我们中医说致病因素主要两种,一种是内因一种是外因。外因就是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失常则成为致病的外因。人体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失常不协调了就成了致病的内因。这些中医学的病因,这些病因你能消灭吗?你不能消灭,因此,中医首先会选择养生来预防疾病。既然外因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因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我们就可以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这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智慧。其次生病了,才会用药物治疗,利用具药物的自然属性如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来治疗疾病。

  药物是什么?

  在中医学的领域里头,本草和方剂是两个门类的知识。本草就是药物,在中医叫做本草,实际上就是药物。本草和方剂在历史上属于两个门类,而且从古到今都是从来不乱的。我刚才说的商代的伊尹发明了汤液治病,药是干吗的?药是组方的不是治病的。我曾经有一次在一次会议上就谈了这一个话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他们老师的一个培训班他们请我给老师讲课,我就讲讲中医治病不是用药来治病的,这样一个话题。还没有讲,一进门老师们围上来说你说中医治病不用药?大海报都贴出来了,中医治病不用药,我说好吧,今天一个上午就谈这个话题,中医治病不用药。

  中医怎么会用药来治病呢?药是本草的东西,一个一个的药物,中国人公元前1700年至少在这个时期以前就发明了把药物根据疾病组成方攻病,我们说中医“用药如用兵”。我们汉民族很会打仗,西汉时期的兵法是中国六大学问之一,叫“兵书略”。打仗没有用兵打仗的,中国人打仗都是把兵组成阵来攻敌。然后把药来组方攻病道理是一样,这是很了不起的一种文化。

  药是有限的,《神农本草经》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药是有数的,但是方是无限的。所以说有句话说“阵万变,方亦万变”,有限的药可以组成无限的方来攻病,这是一种智慧。这也是中华民族是很了不起的一个贡献、发明和创造,特别是把不同的药物组方治病的时候,有其更深刻的内涵。大家知道方有大小、缓急、奇偶复、有君臣佐史、膏丹丸散等等。这些方是对症的也是平和的,是中国人讲究调和的一种文化的集中体现。

  大家说有没有根据啊?有根据,有依据。相传伊尹有一本书,叫做《汤液经法》,在西汉刘向他们政府组织整理书的时候有记载叫做《汤液经法32卷》,但是很早就失传没有了。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引用过这个《汤液经法》。所以今天的敦煌里面发现的一本书《辅行决藏府用药法要》,这里面陶隐居就说过,依《神农本经》,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

  《神农本草经》里面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是养性,中品120主养命,下品120种主要是攻病的。

  你应该听出来这里面的味道了。我们中国,我们汉民族第一部中药的书《神农本草经》和最早的《汤液经法》里面,三分之二是养性养命的,只有三分之一是治病的。

  最好的是上品上药,是服食补益,我们今天一说中药就是治病的,而且我们还有一个误区,说是药三分毒,不对,没毒。不是所有的药都有毒。中医很善用与毒药治病,没有毒就不能治病的。但是我们发现早期的中医中药,即使中医中药,大部分本草、汤液都是用来养生的,这很有意思。

  什么是汤液?

  症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药有寒热温凉,升降浮沉,方有君臣佐使,大小缓急奇偶复。但中医每一个方剂,都会有一个文化内涵。

  比如说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子已经组好了,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方剂。甚至今天我们辨证论治开的每一个方子都有一个理念。比如说补中益气汤,主旨就是甘温除热,功效就是升阳举陷,我们今天用补中益气汤经常用来治疗脏器下垂,甚至头晕目眩,把阳气升华一下。我们今天临床上基本上不会用原方,根据不同的病人加减,但是这个方的主旨升阳举陷不能变的,甘温除热这个主旨不能变,变得就不是补中益气汤了。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的“四君子汤”,我们熟悉的,有人参茯苓甘草白术,主要是治疗脾胃气虚的,这四个药配合在一起,气、味很平和的,为什么叫“四君子”就是“君子致中和”的含义。所以我们意识是说到汤液、方剂的时候,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你说到实验室里面研究一下,证明一下补中益气汤这个升阳举陷、甘温除热的功能是什么成分,那就惨了,肯定没有结果。

  这是我们说什么是中医的文化,也就是说中医的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是很具体很实在的,我们下边还可以更进一步的理解这个问题。

  三、中医文化的主要内容

  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中医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共生共存,从古至今持续表现为专门和大众的医疗保健行为,中华民族视其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医学是专门和大众的,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医学不一样,今天的医学一定是专业,一定是科班出身,读书、考试取得什么资格。中医更多的不是专门的,而是一种大众的医疗保健行为。

  在汉代的时候医学当是就提出来的有两种医学。一种叫“黄帝正经”,这部分人要学《黄帝内经》,《难经》、读《伤寒杂病论》、读《神农本草经》,然后再做医生。这部分人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这部分人很少,因为学医经太难了,没有老师教你学不了,今天也是一样,你读读《黄帝内经》你读不懂的,没有老师指点你教你,你读读就读歪了。

  另外还有一种什么叫做大众呢?就是我们说的民间医学,大量在民间的。这部分民间医学的特点就是家族相传,师徒相授。我们说的李时珍等等这些人物都是民间医,当然北宋以后医学开始普及,在北宋以前可以读到医经的是很少的很不容易。我们有一部《灵枢经》,居然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没有了。今天说的朝鲜人(高丽)人,给中原的皇帝上贡的时候里面有一本《灵枢经》,一看这本书在中国好多年已经没有了,这样的一种传统的传承很困难的。

  大部分多是民间的医生,这里面叫做组方医,就是组方郎中摇着串铃,这部分医生在民间是相当的普遍,这些医生他有他的绝招,很了不起。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叫做“顶截串”就是组方医。病在上头就顶,病在中间的时候是就截断,病在下面就把它泄掉。大家说这个“顶截串”有没有科学道理?别问这个科学不科学,我们有一个医生很有名在的叫张四和(人名、音同),他看病就是汗法、吐法、下法,现在很少有人用吐法了,你让病人吃了药(呕)吐人家非找你不可。我在临床上治过一个牙疼的人,我里边的药有细辛,细辛不过钱,用量很少。病人回去之后治病心切,三副药一块儿煮了喝了,吐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给我打电话,把我担心坏了。但是问了一下,牙很疼吗?不疼了,从此之后牙再没疼过,真是歪打正着了。这种方法在今天这种标准医学的限制,没有人敢用了。

  中医学文化的内容,我们分这么几类:

  生命知识:

  生命知识我前面说过不同于现代医学,对于生命发生、生命形态、生命活动、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里面主要的理论就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象、精神、气血、经络也包括形体,这是中医的生命观。

  这个图(PPT)是明代的一个图,这不能叫解剖图,这个叫脏腑图,现在也叫内景图就是看内脏的。中医也讲形象,但是在功能上、认识上完全和现代医学部一样的。

  疾病方面的知识:

  病因、病机、症候,内因、外因、阴阳五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经络辨证等等辨证方法、疾病知识、诊法。望闻问切,这里面分了四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脉是第四等,望闻问切神圣工巧。望诊是最高的医生,病人来了,大夫一看表情,面色、走路的样子,不用诊脉,八九不离十,望而知之谓之神,这种好医生也有,不是没有。诊脉为什么巧呢?这些诊脉、针灸、服药等等原来都是有地域性的,望闻问切这是汉代以后的慢慢总结的,这时候地域性医学已经开始融合了一些了。过去看病吃药是不诊脉的,也就是说西部神农氏发明的用药来治病,伊尹发明汤液治病的时候都是不诊脉的。针灸的时候才诊脉,伏羲、扁鹊针灸、诊脉是东方来的,针灸诊脉最重要的内涵是凝髓补泄,要观察你的精气所在,要诊你的三步九侯,上步天、中步人、下步地,取人迎、脉口、趺阳脉,这三步九侯诊,这样的方法已经失传了,但个别的民间医生还在用这种诊法,要观察你的脉气才可以针灸。

  什么时候呢?在《难经》里面,《难经》是扁鹊的医书,我们说黄帝的是《黄帝内经》。还有扁鹊内经和外经,扁鹊的内经和外经都没有了,今天《81难经》是《扁鹊内经》里面的东西,到扁鹊这里发明了叫“独取寸口”,独取寸口很方便的,所以三步九侯法就慢慢的失传了。

  所以说诊脉到融合进来的时候,我们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面凭脉辨证有这样一些东西,后世的学者都觉得这不是张仲景的东西,有人说是王叔和加进去的,差不多。因为王叔和是山东高平人在魏晋时期王家是一家大户,他有一本书叫做《脉经》。在《脉经》里面有伤寒的内容,也有诊脉的,那时候王叔和就已经整理出来24种脉象。所以他和张仲景很可能是师徒的关系或是至少见过面的,这是不可考证的,两个人一个西汉末一个东晋,很近。如果没有王叔和整理的,张仲景的书也传不下来。即使是样,张仲景的书从东汉末年问世,这样几百年间到了北宋时期才开始普通的传播开来。

  孙思邈老年著作的书《千金翼方》里面说“江南诸师秘仲景书不传”,他像发现了宝贝一样,可见这样的书在社会上基本上看不到的。这么好的书为什么大家不用呢?这样的书太难用了,今天读《伤寒杂病论》,读不进去,太难理解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把《易经》的东西和经方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了。在北宋以前中医至少在主流是以方治病的,不辨证的,什么方治什么病,统统都是方。历史上存下来的医书古籍现在有一万多种,大部分都是医方。最大的部头在《隋书经籍志》里面记载叫《四海类聚方》,你猜多少卷?2700卷!写了竹简上,还不得拉一火车了,不得了,这个书也没有了。

  今天存下来大部头的书,比如说《普及方》、《太平圣惠方》、《外台秘药》等等这些方书,部头都很大,明代的《普及方》有2000多万字。

  我们今天一说中医的精华的就是辨证论治这不准确,今天以方治病也是占了半壁江山的。大家可能说,辨证论治不好吗?换一个角度大家思考,以方治病这表明了一种医学很成熟,像今天的西医一样用固定的成药治病是一个道理。在中医的历史说有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药方我们叫做通治方,或是说平常吃的成方,同仁堂、胡庆余等等都是生产成方的。

  治疗方面的知识。

  中医治疗方面的知识非常丰富,文化内涵里面,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标本缓急,中医治疗的方法文化内涵非常的丰富。

  再就是本草方面的知识。

  本草知识:

  这画图(PPT)是明代的宫廷画师画的,炮制天门冬的图片。

  《本草》东汉出来的很晚,比起《汤液经法》出来差了2000年。我觉得这时候就是辨证论治的学问大普及,人们开始传承,这时候应这个需求才把本草的药物知识整合在一起了。本草的书从本质的产生的背景来说,这是中药第一部文献,历代都是官修本草,类似于今天的《药典》一样。在汉代相关的历史书里面记载的本草大多和养生和服食有关系的。那时候大家知道秦始皇到了西汉、东汉的时期,社会上有这么一个阶层的人叫“方士”,这部分方士和神仙家有关系的,炼丹服食一类的人。所以这部分人啊,这时候为什么叫本草,我觉得这个跟炼丹服食有关系的所以叫本草。但是还有大量的药物知识和医方汤液在一起的,像我们马王堆汉墓出土一本书叫做《五十二病方》,我们今天看看这些所有的方,这些古籍里面记载的方书都有药物的炮制内容,怎么炮制怎么使用,今天还有。

再就是汤液知识。就是我们说的方剂,针灸的知识。

  再就是养生。

  说到养生它的起源,就是养生这类的它的起源在西汉的时期是自成一类。我们今天叫做中医养生,在历史上不是一样的。在西汉时期医学不叫医学,那时候叫“方剂”。那时候西汉政府组织了很多学者整理中国的图书分门别类,分了六大类,其中一类叫做“方技略”,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类。医经就是今天看到的这些《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等等。经方的留下来的就多了,从西汉陆陆续续的留下来非常多。房中的东西现在基本上没有了,特别是到了魏晋隋唐的时候慢慢上没有了,但是日本人保留了一部分,从隋唐时期中日之前的交流开始频繁,那时候中国人的图书一下船专门有人记载的,当成宝贝了,这是“天朝”过来的东西,当成宝贝,所以很多古籍在日本保存的很好。其中一个最有名的一本书就是《黄帝内经.太素》,这是唐朝的杨尚山著作的黄帝内经叫《太素》,这本书在中国早就没有了,北宋以后就没有了。在清末的时候有一个杨行武(人名、音同)先生在日本发现了有人传抄这个东西,现在藏在日本京都的仁和寺,我去看过,日本人当成国宝和宝贝。在日本还保存有一本方书叫做《夷新方》(音同)这里面有一卷就是房中的东西。这些养生的东西,神仙家的东西和养生关系最密切的。

  我们看看医经和经方,今天的《黄帝内经》里面有没有神仙家的东西,这个话题讲不准,但是我感觉应该有,就是神仙家的一些东西,比如说《黄帝内经》里面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我感觉是神仙家的东西,当然这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神仙家在我们国家是一个特殊的内涵,不是今天说的跳大神的这些骗人的东西。中国人很讲究说什么仙的,得道成仙,得什么道?自然天地之道,能够顺应自然和自然同呼吸共命运,顺应自然顺应人事这样的人就是仙?写诗写得好叫诗仙,画画画得好叫画仙,还有一个烧制陶瓷烧得好叫什么仙?

  还就有一个著名的陶瓷艺术家朱乐耕先生。我们国家的五彩瓷失传了很多年了,他给恢复起以后一件作品就上百万的五彩瓷。但是有一天突然不烧五彩瓷了,烧青瓷,他说这个青瓷才是汉民族文化的精髓,汉民族最崇尚玉,青瓷就是玉色的东西,出土的这些璧什么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人类社会的进化,生产工具进步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着眼点。我说不对啊,至少公元前3000年的时期,农耕的技术相当的落后,可是中国人可以把玉琢磨的非常的精致,今天的人都做不出来,可见当时的工艺相当的高明,可是中国人的劲就是不往生产上面使,这很有意思。

  所以我说朱乐耕先生烧青瓷,有一次烧了一匹马我见到他的那个作品,六条腿这是什么马?天马!齐白石画虾画了一辈子,画烦了,画了一个虾是虾神,大家都看过齐白石的《虾神》,就像今天大家吃的皮皮虾一样,有无数条腿。这是汉族里面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对物的一种深刻的感悟和领悟。

  我们即使是做主持人,能够做得出神入化,也可以成为仙,所以仙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仙,这不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确实如此。

  

 
上一篇:中医文化的价值  | 下一篇:没有了  
 
| 首 页 | 便民服务| 联系我们 管理|

主办单位:牙克石中蒙医院  http://zmyy.yks123.com
版权/设计/维护:牙克石市飞讯网络(牙克石123网)

ICP备案号:蒙ICP06039400